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用音乐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
2020-06-17
•
行业信息 •
阅读 662
“我们铭记苦难,思念亲人,我们心手相连,屏息告别过去……美丽的大地,生生不息,我们心手相连,温暖这片土地。”在举国抗疫的日子里,这首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担任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小兵作词、作曲,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发起并联合11所音乐学院千人云合唱的歌曲《我们》在网络迅速蔓延,1000名师生用歌声致敬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和我们。
从198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到1991年留校任教,再到2016年担任院长一职,与中央音乐学院结缘的35年,对俞峰来说可谓意义深远。中央音乐学院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音乐院校,是无数音乐学子心中的艺术殿堂。俞峰坦言,自己虽然是南方人,但自小就对这所位于北京的音乐院校充满了向往。虽然第一次高考以失败而告终,但俞峰并未放弃,最终在第二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徐新教授。当认准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为了最终目标而不懈努力,其实这多像俞峰如今的指挥家职业,他也紧握着人生的“指挥棒”。
在中央音乐学院六年的本硕连读带给俞峰的不仅是知识,也让他收获了很多的荣誉。如硕士毕业那年荣获全国指挥选拔赛第一名,由文化部派往葡萄牙参加国际青年指挥家比赛荣获第一名,斩获了一片赞誉:“中国的大师”、“东方的胜利”、“天才的指挥家”!
正是那一年,俞峰留校任教延续着他与中央音乐学院的缘分。他认为,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的十年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院团的工作实践与锻炼,这对于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工作十分重要。教育和实践、讲台和社会舞台从来是不可分割的,在他看来,这两个“中央院”之间一直是紧密相连的。
这几年,在俞峰的带领下,中央音乐学院被建设得更加强大,三大中心布局是其发展的核心定位。俞峰一直强调“艺术大国的建设是靠作品,需要在世界发声”,因此第一大中心就是创作中心。大量的作曲家汇聚于此,他们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
比如开篇提到的为疫情创作的《我们》,比如讴歌中国梦的作品。此外,他们还担任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配乐,让中心真正实现了为时代为人民歌唱,也让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俞峰说:“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是要有好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有引领性的。我们中国音乐要在世界上竞争,也同样需要最先进的创作。”俞峰连续3年带领团队赴“世界古典音乐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将中国作曲家当代的创作推向世界。演出现场不仅十分火爆,他们的巨幅海报还登上时代广场,俨然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
第二大中心是表演艺术中心,该中心涵盖了交响乐团、合唱团、民族室内乐团等,承担着对内服务、对外交流的功能。对内,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比如去年70周年年国庆的天安门晚会,全校的师生就贡献了很多力量。对外,该艺术中心也代表了国家,他们以各种形式的演出,将中国最好的音乐带向世界,让世界感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趋向。
俞峰说:“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离欧美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央音的全体师生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这些年,随着很多师生频频在世界A类比赛上获奖,不仅让外国人重塑了对中国人的看法,也树立了中国音乐的全新形象。
音乐是美妙的世界语言,不需要翻译就能营造出一种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感到彼此亲近、愉悦而和谐的氛围,具有一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具有独特作用。我们到底该传播怎样的文化艺术?俞峰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分享自己的核心理念就是精致的艺术品。“中华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在源头上取其精华,然后推陈出新。”为了弘扬与推广优质的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创作、传播等各方面大胆革新,他们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无论是跟美国常青藤大学巴德学院合作,把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推向了美国声乐学院的权威体系,打开了一条新的民族音乐传承道路,还是跟著名钢琴品牌施坦威合作在曼哈顿设置了两个教室,打造中国首个海外民族音乐教学点……这些都是向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创举!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还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了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成立8年的音乐孔子学院通过开展各类中国音乐教育与传播活动,让众多丹麦学生、丹麦人对中国音乐由最初的陌生变为熟悉。音乐孔子学院也让更多中国艺术家走上国际舞台,让更多的他国民众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中国的音乐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为服务于海外华人音乐爱好者,中央音乐学院还将把海外考级推向了世界。自1990年至今,海外考级点已遍布五大洲,先后在30余城市设立考点,以权威的教材、严谨的评审体系以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考官为海外热爱中国民乐的学生提供考级服务,以推动海外民乐学习及中国文化传播。
去年,俞峰还促成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落户延安大剧院,成立中央音乐学院青岛国际音乐中心,搭建“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界音乐资源共享平台……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谈及这些成绩,俞峰说这是他们的责任,只有不断挖掘、实践和创新,才能将传承做得更好。
俞峰表达了对“品艺中欧”国际文化艺术系列专题活动的寄语,祝福该专题得到海外华人的关注,并愿意在音乐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俞峰表示自己曾在德国留过学,很多的华人和留学生在外都心系祖国,尤其是在疫情面前大家的互帮互助让人非常感动。
以音乐为桥,用音乐感动人心,俞峰希望用音乐旋律促进世界对中国多角度、多侧面的理解,为打造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做出积极的贡献!就像俞峰说的那样:“让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
2020年席卷全球的疫情,涌现出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发生了太多震撼温暖的故事。如果说冲在抗疫一线是用“武器”战斗,那么用音乐作品抗疫则是“攻心”。一首饱含真情的《我们》,不仅唱响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最强音,也彰显了中央音乐学院为时代、为人民创作的责任与担当。俞峰说,这首歌接下来还会推出英文版,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从198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到1991年留校任教,再到2016年担任院长一职,与中央音乐学院结缘的35年,对俞峰来说可谓意义深远。中央音乐学院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音乐院校,是无数音乐学子心中的艺术殿堂。俞峰坦言,自己虽然是南方人,但自小就对这所位于北京的音乐院校充满了向往。虽然第一次高考以失败而告终,但俞峰并未放弃,最终在第二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徐新教授。当认准一件事的时候,就会为了最终目标而不懈努力,其实这多像俞峰如今的指挥家职业,他也紧握着人生的“指挥棒”。
在中央音乐学院六年的本硕连读带给俞峰的不仅是知识,也让他收获了很多的荣誉。如硕士毕业那年荣获全国指挥选拔赛第一名,由文化部派往葡萄牙参加国际青年指挥家比赛荣获第一名,斩获了一片赞誉:“中国的大师”、“东方的胜利”、“天才的指挥家”!
正是那一年,俞峰留校任教延续着他与中央音乐学院的缘分。他认为,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的十年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院团的工作实践与锻炼,这对于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工作十分重要。教育和实践、讲台和社会舞台从来是不可分割的,在他看来,这两个“中央院”之间一直是紧密相连的。
俞峰说他的家就安在音乐学院,进门是小家,出门是大家,学院的一花一草在他的眼里都是不可或缺的。看着中央音乐学院走过悠悠岁月,这里集合着中国最强的音乐力量,也汇聚着无数心怀音乐梦想的莘莘学子,自己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而中央音乐学院也在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努力下,成为了中国的音乐殿堂,成为了世界舞台上当之无愧的名校。
这几年,在俞峰的带领下,中央音乐学院被建设得更加强大,三大中心布局是其发展的核心定位。俞峰一直强调“艺术大国的建设是靠作品,需要在世界发声”,因此第一大中心就是创作中心。大量的作曲家汇聚于此,他们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
比如开篇提到的为疫情创作的《我们》,比如讴歌中国梦的作品。此外,他们还担任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配乐,让中心真正实现了为时代为人民歌唱,也让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俞峰说:“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是要有好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有引领性的。我们中国音乐要在世界上竞争,也同样需要最先进的创作。”俞峰连续3年带领团队赴“世界古典音乐殿堂”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将中国作曲家当代的创作推向世界。演出现场不仅十分火爆,他们的巨幅海报还登上时代广场,俨然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
第二大中心是表演艺术中心,该中心涵盖了交响乐团、合唱团、民族室内乐团等,承担着对内服务、对外交流的功能。对内,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比如去年70周年年国庆的天安门晚会,全校的师生就贡献了很多力量。对外,该艺术中心也代表了国家,他们以各种形式的演出,将中国最好的音乐带向世界,让世界感知中国音乐的发展与趋向。
俞峰说:“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离欧美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央音的全体师生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这些年,随着很多师生频频在世界A类比赛上获奖,不仅让外国人重塑了对中国人的看法,也树立了中国音乐的全新形象。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三大中心则是理论中心,依托音乐研究所为学院的创作与演出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政府提供艺术、音乐、文化上决策的支持。近年来,该研究所贯彻为全国音乐学科研工作服务的观念,加强学术交流及各种设施、图书资料、网络建设,努力扩大在国内外音乐学科研领域的辐射影响,真正发挥了在全国音乐学科研领域的促进作用。
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 推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音乐是美妙的世界语言,不需要翻译就能营造出一种让不同国家的人们感到彼此亲近、愉悦而和谐的氛围,具有一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力量,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具有独特作用。我们到底该传播怎样的文化艺术?俞峰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分享自己的核心理念就是精致的艺术品。“中华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在源头上取其精华,然后推陈出新。”为了弘扬与推广优质的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创作、传播等各方面大胆革新,他们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无论是跟美国常青藤大学巴德学院合作,把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推向了美国声乐学院的权威体系,打开了一条新的民族音乐传承道路,还是跟著名钢琴品牌施坦威合作在曼哈顿设置了两个教室,打造中国首个海外民族音乐教学点……这些都是向海外传播和推广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创举!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还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合作建立了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成立8年的音乐孔子学院通过开展各类中国音乐教育与传播活动,让众多丹麦学生、丹麦人对中国音乐由最初的陌生变为熟悉。音乐孔子学院也让更多中国艺术家走上国际舞台,让更多的他国民众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中国的音乐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为服务于海外华人音乐爱好者,中央音乐学院还将把海外考级推向了世界。自1990年至今,海外考级点已遍布五大洲,先后在30余城市设立考点,以权威的教材、严谨的评审体系以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考官为海外热爱中国民乐的学生提供考级服务,以推动海外民乐学习及中国文化传播。
去年,俞峰还促成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落户延安大剧院,成立中央音乐学院青岛国际音乐中心,搭建“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界音乐资源共享平台……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谈及这些成绩,俞峰说这是他们的责任,只有不断挖掘、实践和创新,才能将传承做得更好。
俞峰表达了对“品艺中欧”国际文化艺术系列专题活动的寄语,祝福该专题得到海外华人的关注,并愿意在音乐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俞峰表示自己曾在德国留过学,很多的华人和留学生在外都心系祖国,尤其是在疫情面前大家的互帮互助让人非常感动。
以音乐为桥,用音乐感动人心,俞峰希望用音乐旋律促进世界对中国多角度、多侧面的理解,为打造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做出积极的贡献!就像俞峰说的那样:“让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